33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> 第574章 野外考古:我带了房子出来,你们要

第574章 野外考古:我带了房子出来,你们要(2 / 2)

“什么情况这里有怪异吗”于教授心里有点毛毛的,仰头看看太阳,再看看身边的特事局小哥,才安慰自己继续走下去。

老黄却是更加精神抖擞,在队伍前后奔走,速度快得拉出一道黄影:

“走!走快点!马上就要到啦!”

周围地气的波动厚重温和,肯定是沈先生在施法,帮助这些普通人走过来——好强的法力!

不过也是,随手就能雕刻出效果这么好的清心凝神坐榻,这样的高人,怎么可能没有这种法力

一行人蜿蜒迤逦,终于爬到沈乐所在的山梁。刚站稳,就看见沈乐睁开眼睛,快步过来:

“几位教授你们终于来了!——你们看,有反应的金属片,最大的一部分在对面山头……”

还要再爬一座山!

从沈乐起身开始,就觉得脚下又开始打滑,沉重,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上去的年轻学生们,膝盖一软,差点儿扑倒……

于教授却并不嫌苦嫌累。他眯起眼睛,顺着沈乐指点的方向仔细观察,又环顾四周。良久,轻轻点了点头:

“这里确实值得看一看。嗯,虽然侵蚀剥落非常厉害,但是,依稀还能看出烽燧的痕迹——

来,你们几个散开,以前面山尖为中心,把整个山头都找一找……”

“什么要找这么大一片啊!”

学生们齐声哀叫。于教授双眼一眯,沉下脸:

“喊什么这点范围已经算小的了!要知道,这里靠近克里雅山口,是吐蕃通往于阗的传统要道!

——夏天冰川融雪,可能形成短暂的通行窗口,冬天冰封也有利于突袭。在这个地方设置烽燧预警,合情合理!快去!”

学生们哀嚎着散开。两个一组,两个一组,以山尖为中心,每个面一组,一边用金属探测仪扫,一边拍照、目视观察。

沈乐伸长脖子目送他们远去,好奇地询问:

“教授,这怎么看出来像是烽燧的我完全看不出啊!”

“哦,这里的石块,有修整过的痕迹。”于教授对他的询问,倒是和颜悦色,耐心指点。

他迈步向前,沈乐赶紧贴到他身边,在他肘下轻轻一托。于教授只觉得腋下风生,脚步顿时轻快了许多,毫不费力,就到了那个山尖尖上:

“你看,这里的线条,这里的线条,这里的线条——这都不是当地石块正常的破碎纹理,肯定是有人凿石搭起建筑……”

沈乐仔细看,认真看,努力看。经过上千年的风吹雨打,冰封雪化,石块已经崩裂得不成样子。

这又不是埃及金字塔,也不是希腊神殿废墟,甚至不是泰山上的石鼓文,他眼睛都快要瞪出眼眶了,都看不太出人类加工过的痕迹。

老教授这双眼睛,大概可以把看到的石头线条,自动加以修饰,勾勒出曾经的形状;

奈何,他是真的没有这种ps工夫,没有一双能看穿时光的眼睛……

“不急不急,看不出来也不要紧。”

老教授含笑看着他,声音缓和:

“这种东西,都是跟着走多了,发掘的考古现场多了,自然而然就懂了。

我们在这里大半辈子了,刚入行的时候,也是什么都看不出来,被导师说像个半瞎子……”

我……我大概是个全瞎子。沈乐叹口气,默默闭上眼睛,开始用精神力探查前方的岩石。

巨大厚重的岩石歪倒在面前,表面裂缝密布,满是风吹雨打的痕迹。

顺着裂缝深入进去,可以感受到岩石内部的肌理,一层一层,交错。有的缝隙宽大,有的缝隙细小,有的缝隙深,有的缝隙浅……

有的缝隙……咦

他想他知道了!这一段笔直的线条,并不顺着岩石肌理走,而是在不该断裂的地方断裂。

再仔细探查,断裂的位置,并不是光滑如镜,边上分布着一点点细细碎碎的裂口。像是被人一下一下,打凿出的痕迹

原来如此,原来这一段线条,真是人为。沈乐精神一振,沿着裂口一寸寸摸过去,转弯,再转弯,赫然找到了一个人为的平面。

按照这个标准散开精神力,沿着周围找了一圈,又找到了五六块开裂的巨石。

全部拼起来,虽然拼不成一座房屋,勉强也能拼成一个石室拐角……

“我知道了,就在这里。”沈乐微闭双眼,沿着他感应到的线条快速走了一圈,站回原位。

睁开眼,就看到于教授三分惊讶、七分担忧地盯着他,双手张开,像是随时要扶住他,避免他滚到山脚下:

“小沈啊,山头上这么陡,下次可别闭着眼睛走了啊!”

沈乐微笑起来,努力点头。他扶着于教授转了一圈,看着老教授咔嚓咔嚓拍照,又从包里拿出一迭标签,挨个贴在石头上;

等着对方干完,才把他拉到附近山道上,小心指了指地下:

“那个……这个金属片,它真的是自己冒出来的……”

老教授蹲下身子,双手按在地面上,几乎要把双眼凑到金属片上去看。

前后左右,仔细看了好一会儿,又拍了一大堆照片,才划线、竖杆子、拉绳、动手开挖。

捡开几块石头,拍一张照,再捡开几块,再拍一张;渐渐地,等金属片大半暴露出来,老教授长长叹一口气,摇摇头:

“还真是自己冒出来的……”

“您别碰!”

“别碰!”

两个特事局小哥同时杀了过来。一个拦在老教授面前,摸出一张纸符,撕开背胶,“啪”地贴在老人身上;

另一个伸出长长的探杆,在金属片上晃了一晃。“滴滴”两声轻鸣,小哥低头一看,立刻长长松了口气:

“不到三位数,还好。——于教授,这真的不是您能碰的,咱们做考古,学术确实重要,生命安全也重要不是”

于教授满脸不甘不愿,也只能默默点头。沈乐快步上前,把金属片捡进袋子里,封装,贴标签,塞进背包。

然后,一边蹲在原地往下翻检,试图找到和金属片有关的其他物件,一边轻声劝说:

“教授您别着急。这块地方,既然有人迹,那肯定不会只有一点碎片。

我把我要的东西拿走,以后修复过程中,还能请您指导——至少能拍照片给您看,除此之外,这里所有没灵性的东西,不都是您的”

他双手翻飞,不断挪开石块,又捡出一块碎裂的金属片、一根黑乎乎的细绳。一边捡,一边问:

“教授,我记得中原地区,看看土层属于什么时代,大致就能判断出土文物的年代。那和田地区有这种土层吗怎么看”

于教授似笑非笑地瞥了沈乐一眼。嘴唇翕动,沈乐猜测他大概在说“到底是文物修复专业的”,但是也没有证据;

停一停,就听教授道:

“考古地层学,看的是因为人类活动,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。和田这地方,干旱,多风沙,人类活动又经常因为绿洲变迁而中断……”

沈乐“啊”了一声,举手拍拍脑门。傻了傻了,这里住的人少,又经常迁走,人一走,风沙就把人居环境掩盖——

而且废弃的古城,基本上不太会有人来住,怎么会像中原一样,形成层层迭压的文化地层

“所以我们考古的时候,基本上就是一层流沙,挖开就是遗址。

有时候,是一层流沙,址。”

老教授悠悠地讲起来,如数家珍:

“那边,就是最厚3.3米,最薄2.2米的沙丘,柱,佛像……”

他声音悠远,仿佛陷入回忆一般。沈乐一边竖起耳朵听,一边努力在石堆里探索,找到最后一件东西,才直起身:

“我知道了。教授,您稍微等一下,我把我要的金属片全部拿回来,然后,就陪您挖这个遗迹!”

他顺着自己的感应,在山头附近快速绕了一圈。脚步轻快,到地方拍照、拿东西、立标记、走人去下一个地方,像阵风一样刮过。

全部走完的时候,有些点位,考古队的教授和学生们,甚至还没有赶到……

“啊……教授,这我们要挖多久啊……”

眼看太阳已经渐渐西斜,死命爬上来的学生们簇拥在于教授周围,脸色难看。

沈乐在每个金属片出土的地方,都插下一杆小旗子,脚下星罗棋布,何止几十杆;

这些地方全部挖一遍,那就不是十天半个月能了事的。都这么晚了,现在开拔,爬到车子所在地,天色估计已经黑了……

野外考古伤不起啊!

“那个……”

因为背了一大堆甲片,身上灵力波动过高,被拦在人群外的沈乐默默举手:

“我带了房子过来,你们要不要住”